2025/11/10
浏览量:7
2025跨境冷链运输新规解读:这些合规要点直接影响你的货物通关
2025年以来,跨境冷链领域监管体系持续优化,通关流程在规范基础上不断提升效率。这一变化背后,是一系列新规对跨境冷链运输全流程的系统性调整与完善。若未能掌握新规中的合规要点,货物通关过程可能面临阻滞,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要求,对关键合规内容展开解读。

温控标准:从固定区间转向动态容差管理
新规对温控标准进行精细化调整,打破传统固定区间管理模式,推行“动态容差”管控。不同品类货物温控要求差异明确,药品类需引入“时间-温度积分模型”,单次短暂超温(≤25℃持续15分钟)可接受,但累计偏差不得超过品类等效破坏值,mRNA疫苗总暴露量需≤120℃·分钟。食品类则按品类细分容差,三文鱼运输允许-2℃至2℃波动,但需48小时内完成全流程;巧克力30℃以上暴露超2小时即触发货损预警。
设备配置需匹配温控要求。医药冷链强制使用双路供电冷藏集装箱,温度监测频率从30分钟/次提升至5分钟/次,数据需同步至区块链平台防篡改。食品运输可选用被动温控箱,但需通过“热负荷模拟测试”验证72小时保温能力。欧盟区域额外要求,跨境药品运输设备需预装GDP合规审计模块,未通过EC 01/2024认证的集装箱将无法清关。
检疫审批:智能核验与前置备案并重
检疫审批流程实现智能化转型,同时强化前置备案管理。进境肉类、水产品等重点品类已全面推行智能审批系统,企业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交材料后,系统自动对接境外生产企业、指定监管场地等数据,完成准入规则校验与风险管控。智能审批并非放松审核,而是通过数据实时对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筛查。
企业需提前完成两项备案工作。一是境外生产企业需纳入进口国准入名单,未完成备案的企业产品将直接被拒;二是运输载体需完成合规备案,包括冷藏车辆、集装箱等需提交设备检测报告与运维记录,备案信息有效期为一年,到期前需重新核验。
数据追溯:全链路存证成为通关硬性要求
数据追溯体系建设成为新规核心要求,全链路数据存证是通关必备条件。温控数据需实现全程可追溯,医药冷链需留存承运人舱温记录、独立监测设备日志、中转机场冷库温控报告三组平行数据源。欧盟ICS2预申报系统、沙特等国均强制要求温控记录区块链存证,纸质文件不再作为有效凭证。
数据缺失补救需遵循规范流程。机械故障导致记录中断,需在装机后2小时内调取货舱备用监测设备数据,结合同舱其他货物日志交叉验证;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缺失,需提取海关X光扫描时间戳与地勤操作日志匹配,反推货物暴露风险;文件型缺失需启用区块链存证电子运单副本,并附始发机场冷库原始监控录像。
新规通过温控、审批、追溯三方面的规范,构建起跨境冷链运输的合规框架。企业需精准匹配品类要求,完善设备配置与数据管理,才能保障通关顺畅。琴路捷(Cello Square)物流平台可依托合规化服务体系,为企业提供温控监测、智能审批辅助、数据存证等全流程支持,助力企业适配新规要求。
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不具有任何价值引导或暗示,具体业务请以实际情况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