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1/10
浏览量:6
国际航运新规:船舶排放要求升级,影响几何?
2025年1月,欧盟《海运燃料条例》正式生效,明确要求5000总吨以上船舶逐步降低燃料温室气体强度,2025年起实现较2020年基准值2%的降幅,2050年这一比例将扩大至80%。同年4月,国际海事组织(IMO)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通过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框架草案,计划2027年正式生效。一系列新规密集落地,标志着国际航运业排放管控进入刚性约束阶段,行业运行逻辑将发生深刻调整。

合规成本刚性上升,行业盈利空间承压
排放要求升级直接推高航运业运营成本。新规下,船舶需通过燃料升级、设备改造或碳配额购买等方式达标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(EU ETS)2024年覆盖航运业后,合规成本呈逐年递增态势,5000总吨以上船舶在欧盟港口挂靠期间的排放需通过购买碳配额抵消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艘阿芙拉型油轮往返休斯顿与鹿特丹航线,EU ETS合规成本约15万美元,2026年将升至20万美元。
燃料成本占比进一步提高。地中海排放控制区5月起强制要求船舶使用硫含量不超过0.1%的燃料,低硫燃料与传统燃料价差显著,鹿特丹港船用汽油单价较低硫燃料油每吨高出约150美元。船舶改造投入同样可观,为超大型原油运输船(VLCC)安装废气清洗系统的成本已逾百万美元,老旧船舶船东面临更大资金压力。
技术升级提上日程,运营模式同步调整
新规以量化指标驱动航运业技术革新。IMO净零框架确立的温室气体强度标准,采用“从井到桨”全生命周期评估模式,倒逼企业在船舶动力系统、节能装置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。传统动力船舶需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强度,或引入混合动力系统实现达标。欧盟通过创新基金划拨2000万欧元,同时依托Horizon欧洲计划安排5.3亿欧元,专项支持零排放水运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。
运营模式随之发生适应性调整。部分航运企业开始优化航线规划,通过缩短航行距离、调整航速等方式减少碳排放;另有企业探索船舶共享、运力整合等模式,提升运营效率以摊薄合规成本。新规设置的pooling机制,允许企业联合完成排放管控目标,为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过渡方案,而提前布局低碳技术的企业可通过配额交易获取额外收益。
行业格局深度调整,物流平台助力合规
排放新规成为行业洗牌的重要推手。中小船东因资金受限,在设备改造和燃料升级上存在短板,部分老旧船舶面临提前淘汰。大型航运企业凭借资金优势,可通过船队结构优化、低碳燃料采购协议锁定合规能力,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琴路捷(Cello Square)物流平台为企业合规提供技术支撑。平台构建的多维度数据监测模块,可实时追踪船舶燃料消耗与排放数据,结合航线优化算法,帮助货主与船东匹配合规运力。平台整合的碳配额管理功能,能够精准核算单航次排放成本,为企业制定合规策略提供数据支持,缓解新规带来的运营不确定性。
排放新规的核心目标是推动航运业向低碳化转型,短期成本压力与长期发展机遇并存。国际航运行业主体需将合规要求转化为转型动力,通过技术升级、燃料替代与管理优化构建新竞争力。
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不具有任何价值引导或暗示,具体业务请以实际情况为准。